赣州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有13个“全红县”、15个“老区县”,红色遗址星罗棋布。但在数字时代,作为革命老区的赣州不能只靠遗址发展,更需要人才、技术和产业的加持。
百年前,老区的先烈们靠着“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今,赣州正在用ICT技术和人才书写属于自己和时代的发展新篇。
从独苗到大树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的科技树人新路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以下简称“赣科”)是赣州市唯一一所市属公办本科院校,不仅是本地人才培养的基石,更要为赣州市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动力。因此,如何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先锋军,用人才为产业发展铺路,就成为了赣科发展思路的内核。
2023年,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江西省提出了“1269”行动规划。与此相对应,赣州也提出了“7510”行动计划,意在提升赣州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7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稀土新材料及应用、现代家具、钨新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锂电新能源等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让赣州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实现10%的收入增长。赣州深知,企业的发展和增收靠的是生产力提升和产业技术升级,而数智化则是其背后的主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推动本地产业的数智化转型与升级,持续供给本地数字化人才正是问题的核心。由此,“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和“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两大规划,便在赣科校领导与赣州市领导的探讨和调研中快速成型。而为了让新学院、新基地培养的人才更接地气、更贴近产业需求,赣州市政府引入华为作为合作办学单位,既让华为的技术积淀和产业经验成为学子们成长的养料,也通过学成的人才将华为技术注入赣州和江西的产业链,构建产学研用的正循环。
赣州和赣科的诉求与华为在江西的人才及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一致,本质相通;因此,赣科与华为的合作也在市政府的牵引下一拍即合。而作为华为全国首个政校企联合办学标杆,三方合作的价值也获得了全面升华。
如果说赣科是赣州市高等教育的独苗,那么现在,这棵树苗正在抽枝散叶,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常青大树。
脚踏实地 承上启下
赣科与华为共同培养“两层半”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找准人才培养的方向既是对青年一代的前途负责,也是产学匹配、学以致用的关键。而贴近产业、贴近应用也正是华为在技术之外的核心优势之一。
为了从基层强化本地产业的数智化能力,赣科与华为从一开始便制定了人才培养的“两层半”目标,既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助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产业中扮演流程应用者角色;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则主要面向产业所需的各个层级人才,开展多维度的赋能培训。通过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的培养,偏技术和操作的流程执行者和工序操作者可在后续工作中成长为各层级管理人员,而理论和技术并重的流程应用者则可在后续工作中成长为研发工程师、架构师、CIO、CTO等高级技术人员。这种兼顾当下与未来、基础和成长的“两层半”人才培养路径也体现了赣科与华为合作,脚踏实地办学、一心一意发展的核心逻辑。
此外,为了促进教育端与产业端的更紧密衔接,赣科基于“‘5+2’就业之家”的服务机制,构建了“就业之家+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三元融合的就业促进模式。通过导入华为公司资源,就业之家可满足稀土新材料及应用、现代家具、钨新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锂电新能源等赣州5大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学院”和“基地”毕业生提供基于华为及其产业生态的就业指导、专场招聘会等多重服务,让企业和人才能够更早见面、更多接触,使更多人才留在本地,促进本地5大产业发展。而这种顶尖企业直接参与的“三元融合模式”也标志着赣科正在产学匹配、学以致用、人才充分就业的方向上进行更高效、更直接的探索。
创新办学模式 实现课程融汇
赣科的数字人才培养掷地有声
赣科用“两层半”人才培养目标和新型就业促进模式理顺了人才供需,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教和教什么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之中,华为的参与程度则更为深入。
在设定学科、编纂教材、开班授课等具体工作之前,确立华为与赣科合作的目标与方式显然是更重要的问题,相当于划分双方的工作内容。为此,华为与赣科共同探索出了产教融合的132模式,即一个支撑(华为)、三个平台(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科技创新中心)、二个目标(以打造全国首个政校企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标杆为建设目标、以服务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服务目标)。
在这套合作模式中,华为负责从产业侧提供技术标准、原厂资源、组织运作、生态融合、配套服务、成果共创等相关支持,而校方则以自身优势资源为核心,向三个平台解决技术指导、讲师驻场、师资培养、人才优化、生态对接、人才输送等关键问题。而在组建专家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同时,政校企三方也会联合引入区域院校、区域企业等外部成员,共同推进教学内容的精进和技术成果的转化。
在新模式的加持下,双方在2024年举办的两期师资培训中,赣科及其他学校的120名教师已取得华为培训证书;而在2024年4月举行的HICP认证考试中,赣科32名教师则获得了物联网、安全、鲲鹏等5个方向的认证证书,认证人数占赣科信息类专任教师总数的74.4%。
有了底层的技术支撑和能力输出,三大平台便可对外提供华为自主技术科技创新服务以及“两层半”数字化人才:
其中,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以“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为要求,搭建“教室-实验室-生产车间”三维培养空间,培养“两层半”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赋能人才、服务人才、运营人才,服务区域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培养数字经济精英人才;而科技创新中心则依托华为星辰联合创新实验室、市级重点建设实验室,为企业提供以华为自主创新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新服务。
由此,政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便可助力赣州及整个江西的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用72门课程、8部教材、4大方向实现ICT教育全覆盖
以技术类型、应用场景为核心,赣科在课程制定领域引入了经华为ICT认证的72门课程到产业学院的6大专业之中。以“实现基本理论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国家标准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实验实践与认证要求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案例相结合”为原则,赣科与华为的目标很明确:推进华为的自主创新技术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培养本地、产业和国家急需的新一代创新人才。
同时,华为还抽调有经验的人员组成了驻场教师团队,与学院教师共同组成课程建设组,一边推进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边开发教材和教学资源,让华为的应用经验、技术经验与专业教师的教育经验融合,使教学内容做到“应用导向、系统规划、多课协同、实效优先”。
目前,双方团队已共同完成了《LiteOS操作系统原理及企业级应用教程》《HarmonyOS应用开发教程》《openGuass数据库任务驱动式教程》等八部教材的开发工作,覆盖了物联网、鲲鹏、鸿蒙、综合等四大教学方向。而每门课程,双方也将按照“一个中心、四项配套、三维推广”的方式来进行建设和推广,即课程建设以教材开发为“一个中心”;同步推进课件、大纲、题库、教学视频的“四项配套”建设;课程建设完成后,可首先在产业学院应用(第一维推广),向全国的兄弟院校推广应用(第二维推广),共同推动实现教材的获奖或列为规划教材(第三维推广)。
由此,华为与赣科的合作经验及成果也能在全省乃至全国获得推广,惠及更多学校、学子和产业。其中,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与华为数通产品线直接合作的AR502H智能边缘网关产品也进入系统设计阶段,可在稀土、家居、农业、康养等领域应用,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产业数智化水平。
华为与赣科的合作是全国首个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办学标杆,也是对“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全新探索。而在与赣州市政府、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深度合作的同时,华为与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等高校的也在稳步推进。可以说,华为已广泛融入江西的数字化人才发展进程,用技术赋能青春,让教育助力产业。
当然,华为和江西的故事还远不止如此。
在深耕江西的过程中,华为不仅承接了南昌、萍乡、吉安、赣州等地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打造了十余个数字县域数字底座,更是省级政务云、数字政府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参与者。同时,华为还积极融入江西省交投集团、国网江西、江铜集团等本省龙头企业的数智化转型进程当中,为本省产业发展注入数字之力。
江西有16.7万平方公里的面积、2170万人口、85个革命老区县……因此,华为在江西还有太多的产业可以服务、太多的合作可以推进、太多的故事可以书写。2024年10月24日,以“数聚江西、智启未来”为主题的2024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华为数字中国行·江西新质生产力峰会将在赣州举办。届时,更多成功案例、发展故事和具体解决方案也将逐一亮相。
在江西,为江西;华为与江西的故事正渐入佳境!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vWfmOCD1jN0PXgdLrbB9Q